【南方+】农科新故事⑭|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聚焦疫病防控 勇攀兽医科技高峰
作为广东某养鸡场的场主,王老板最近心情特别好——辛苦养大的一批胡须鸡成功上市。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在广东,养鸡养猪十分不易,一场疫病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不仅养殖效益严重受损而且危及肉食品安全。2003年SARS疫情、2004年禽流感暴发、2013年H7N9感染人事件都是如此。在广东畜牧界,有这样一群致力于发现病、研究病、防控病,保障动物健康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就是广东省农科院动物卫生研究所(下称“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的兽医科技研究队伍。
深入养殖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依托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农业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先进科研条件,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瞄准广东畜牧产业防疫技术需求,创新研究动物疫病致病机理、免疫机制,研制疫苗和药物,集成防控技术,勇攀兽医科技高峰。
瞄准防疫技术需求,创新研究与综合防控并驾齐驱
由于动物疫病病原基因的变异性,基于病原的大量持续性监测研究,才能预测其规律和发病趋势。作为全省的公益性动物疫病研究机构,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对广东省一些猪场、奶牛场、山羊场等养殖场开展长期监测,疫病诊断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IDV的病毒血症以及在下呼吸道和肠道中的存在证据,研究论文发表在EID杂志(IF=8.222);禽病研究团队发现了高致病力的三元和二元重组禽流感H7N9病毒HA蛋白存在4个氨基酸的插入,且病毒内部基因有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分支,研究结果发表于EID(IF=8.222)杂志;其他专家们还陆续发现可造成猪腹泻的猪丁型冠状病毒,等等。
谈起让社会大众“敬而远之”的动物疫病,科技人员却对新发现病毒如获至宝。一旦有新发现的病毒或相关的“蛛丝马迹”,科技人员就第一时间开展深入的创新研究:首先分离致病的病原,再进一步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手段,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免疫机制,进而研制疫苗和药物。然而,由于毒株具有变异性,针对一个病毒的监测研究可能会持续10多年,比如猪蓝耳病和口蹄疫。其中向华研究员率领团队历经十几年对华南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立了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平台,建立了包含流行病学、预测预报、免疫预防、检测监测、消毒、生物安全防护、风险评估的系统性的口蹄疫防控技术方案,相关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养殖一线对防控技术的需求,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集成防控技术形成了一批一线欢迎的防控技术规程,如鸡球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养殖场重要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技术、猪圆环病毒2型不同基因型鉴别PCR技术、猪伪狂犬综合防控技术、猪瘟HRM检测技术、猪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等广东省(广州市)主推技术,其中鸡球虫病综合防控技术连续10年入选省主推技术,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动物重大疫病净化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工作。
紧扣疫病检测薄弱环节,加强诊断检测技术产品研发
疫病防控技术要落地,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检测是第一关,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也是集团化规模化的养殖产业模式急需的。但是目前我国在动物病原诊断检测技术研究中,一直处于跟跑、模仿和行业水平鱼龙混杂的局面。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魏文康研究员率领动物疫病诊断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及时抓住行业需求,在广东省畜牧兽医领域建立了首个专业的动物疫病诊断学科团队,建立了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该诊断中心于2011年通过认证成为广东省兽医行业中首个第三方计量认证检测服务单位,2017年在原检测资质基础上顺利完成了第三方检测计量认证证书(CMA)的申请、认定及复查工作,获得新的资质认定证书,涵盖了猪、禽、牛羊、宠物犬猫等重要动物疫病、病死猪肉、药物残留、药物异常毒性等共有86个检测参数,检测资质水平居全省动物疫病检测行业的前列。日前,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项目又通过了欧盟狂犬病血清检测参考实验室比对认证,同时通过CMA和欧盟认证属国内领先,填补了国内狂犬病抗体标准化规范检测空白。
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检测现场。
负责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的张建峰博士告诉记者,在开展病症诊断和检测后,才能转向疫情的处理。张建峰率领团队利用HRM技术先后对猪病、禽病等抗原检测、分子试剂盒检测技术开展长期研究,完成禽白血病等分子诊断试剂盒产品研发并启动申报工作。已研发出的快速诊断试剂盒产品,检出率和灵敏度要比常规检测方法提高10到100倍,检测时间缩短至一小时内,操作简单且结果直观,检测成本降低一半,推广应用价值重大。 同时,“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承担着农业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的任务,面向全省畜禽观测、收集重大疫病诊断检测数据,定期把科学观测数据汇报给国家动物疫病数据中心,每半年上报一次。”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所长徐志宏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全省开展动物“未知病”诊断防控研究外,也接收养殖场主动送来的“疑难杂症”,急群众之所急,解决实际困难。 ……据统计,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仅2017年疫病监测数据就有10万多条,并形成防控措施、防控建议提供给政府、企业、养殖场等部门参考。
“对于养殖场来说,每一宗病例都不愿多说。”动物生病是正常现象,出于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和避免恐慌等角度,徐志宏所长坦言,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总是低调务实地帮企业解决问题,为养殖场提制定“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方案,默默地守护广东畜牧业健康发展。
厚积而薄发,疫苗兽药研发硕果不断
在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有一个“十分固执”的团队,在38年里只专注研究了一个病——鸡球虫病,这个团队就是寄生生物团队。38年来从谢明权到孙铭飞四代学科带头人率领团队固执地坚持着鸡球虫病防控研究。
动卫所寄生生物团队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在30年前,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就根据社会和养殖一线需求,研制出新型抗球虫药物“五球宁”系列制剂,该药物当时在全国占有很大市场,“当时药物销量非常大,给所里带来了一定的创收。”孙铭飞回忆道。在“五球宁”推广面广量大的情况下,时任团队带头人的谢明权老院长就结合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判断,随着养殖模式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该药物长期使用必然会出现抗药性问题,必须尽快研发新产品接棒。事实证明,谢明权等老科学家的判断非常具有前瞻性。从2000年起,寄生生物学团队开始着手研制抗球虫疫苗,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实际上我国市场到2010年才产生对球虫疫苗的需求,当时团队研发的抗球虫疫苗已经成型,完成实验室所有的研发工作,产品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均得到高度认可,并于2016年成功实现该疫苗产品成果转化。目前,该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有针对性地筛选抗球虫新药,已筛选获得具有良好抗球虫效果的先导化合物10余种,正准备启动新药申报。
副猪嗜血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新兽药注册证书
科技人员现场剖检
针对病原研制疫苗和药物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要紧跟科学前沿技术,不断进行创新。李春玲研究员率领的猪病研究团队历时10多年,针对高致病性血清型4型、5型和12型菌株研制的广谱、安全、高效的副猪嗜血杆菌三价灭活疫苗,采用了先进的全自动生物反应器进行副猪嗜血杆菌高密度发酵,获得高浓度和高免疫原性疫苗抗原,解决了目前动物细菌性疫苗研发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为我国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成果于2018年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并已成功转让科技型生产企业。
新型疫苗研发技术正在与生物工程技术不断融合,张建峰团队利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胞系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冠状病毒培养工艺问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离培养上获得巨大成功,基于此技术研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免疫效果评价良好。通过坚持不懈多年研究,目前,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研制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JM株)获得农业部新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审批件,鸭传染性浆膜炎活疫苗(1型GD12株)已成功递交新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申请材料。中兽药复方辣蓼制剂研究,已进入中试阶段。
徐志宏所长表示,作为省级科研单位,必须明确服务政府、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定位,加强应用技术和成果研发,最终所有成果都必须应用到产业中去。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以新产品研发为主线,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于紧跟产业发展需求,转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面向未来,创先兽医信息化应用研究任重道远
养殖场、养殖户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此魏文康深有感触。因为环保、生态的要求,不少养殖场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一线工作人员都是在山沟里待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没法离开,要留住兽医人才非常困难。但是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一旦客户有需求,就要迅速做出应对,一旦有疫情发生,我们就会赶过去,或者让对方把样品寄过来,不论何时何地都要立即开展诊断工作,做到有求必应。”
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远程诊疗中心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团队每个人24小时随时待命,客户提供病料,团队就要快速接样,及时诊断和反馈结果,迅速结合多方面信息提供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有时候还必须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指导。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远程诊疗中心现如今已构建涵盖粤东、粤西、粤北等养殖场的动物疫病诊疗服务体系,实现远程临床指导、视频咨询、在线查询等功能服务,创建“监-诊-药”三结合服务模式。该所建立的动物疫病远程诊断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覆盖全省的40余个远程诊疗服务点,已成为研究所服务社会的“金字招牌”,先后研发或合作研发系列1.0版本的远程诊断辅助软件与终端,建成的动物疫病远程诊疗与会诊系统,包括临床诊疗辅助终端“诊断易”(获国家专利)、远程视频临床诊断软件、实验室检测管理软件、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管理及预警信息系统、专家自助诊断系统等,该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下一步,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还将开发适用于基层的更加先进的远程诊疗工作台,希望将更便利的临床设备投放边远的养殖场基层,实现远在千里的专家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图像、声音和经验的表达进行诊断治疗,抢时间诊断治疗,赢得主动与时效,同时进行应急判断,科技支撑政府防疫部门在第一时间控制疫病源头、防止扩散风险。
“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动卫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猪重要疫病远程诊断技术研究”课题已经启动,进一步研究构建猪重要疫病远程智能诊断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远程预警系统及人工诊断系统,构建猪重要疫病信息大数据库,开展猪病远程综合诊断服务,实现猪病数据信息的在线化、实时化和可视化,同时应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猪重要疫病发生的规律,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区域分布,实现疫情预测与诊断两不误。
记者观察 | 心有大爱,默默奋斗的动卫人
除了实验室潜心研发的科学家,广东省农科院动卫所的科技人员们还有一个更为外界熟知的身份—兽医工作者。
2000年,世界兽医协会提出将每年4月最后一个周六作为世界兽医日(World Veterinary Day),目的是为了强调世界各地兽医人员在维护公众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展示兽医是一个值得高度尊重和富有同情心的职业,以及兽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动物福利、食品安全和食品保障做出的卓越贡献。
作为毕业30多年的老兽医科技工作者,回忆起自己的毕业誓词,李春玲仍不免动容:“我宣誓竭尽所能,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物福利、保障动物健康和解其免于疾病的痛苦,致力于保护公众共安全。诊疗过程中,恪守兽医职业道德,以循证医学为指引,不臆断、不过度诊治;尊重同行,互相推荐,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不同的学校誓词不完全相同,但含义高度一致——充满爱心和同情心、不怕人兽共患病等疫病感染危险,深入一线,选择从事兽医科技工作,就要做到无私奉献。
下乡指导河源市牛只批量死亡事件
活跃在养殖一线提供兽医服务,为了追溯病源、查明病因,研究人员们常常要把猪拉回研究所解剖,或者要到养殖场现场解剖。徐志宏笑着跟记者说:“我们的科技人员因为解剖次数太多,因为爱岗背上了‘杀手的恶名’,开展科学实验别人还叫我们‘731部队’。” 无论是接触鸡还是猪,兽医的工作总是跟“脏”、“臭”等字眼难以分开。魏文康表示,“广东省从东到西距离1000多公里路途遥远,下基层时常常着急时大中午蹲在路边上吃饭,有时特别臭,如果嫌苦嫌累,这行就不用干了。”李春玲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现在养殖场的条件比以前好很多,环保意识也能跟上,规模化、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养殖场其实没那么臭了。接触这个行业久了,感到的更多是一种社会责任,并不是在意收入多少,做一行爱一行,如果缺少了那份热爱,真的是做不下去的。”
“要讲真功夫,只有病看好了,养殖户才认为你很‘牛’。”徐志宏的话道出了这群动物医生的心声——甘愿一直默默无闻,用低调务实的行医方式,助力全省的动物卫生安全,为养殖户消除病症困扰,对维护社会公益作贡献。
策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筹:喻淑琴 段冬洋 邹文平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永强 喻淑琴 实习生 郭海欣 陈秀萍 孙康莉